|
|
霜降已过,辽北平原秋收临近尾声,玉米颗粒归仓后,千里平畴,大片秸秆金黄铺地。 10月25日,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前双井镇烧饼村的千亩大田里,种植大户李春峰正组织农机手们驾驶条带浅旋机,进行秋收后的整地,为明年春耕做准备。农机所到之处,一簇簇玉米秸秆被推倒打碎,由前置归行设备分至左右两侧,中间形成一列浅旋待耕的苗带。 “今年,我们把秸秆归到宽行,把窄行清理出来,作为苗带,来年春天进行播种;明年秋收后,我们再把秸秆归到窄行去,以宽行作为苗带,密集种植两行玉米,不同年份轮作休耕,既保养了黑土地,还能保证产量。”进行秸秆覆盖还田6年,李春峰对保护性耕作的好处深有体会,他所采用的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技术(简称“宽窄行”技术)模式在昌图县并非个例。 近年来,昌图县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探索出以作物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有机肥还田为核心的种养一体技术、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技术等技术体系,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实现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地块粮食可增产约1亿斤,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形成了黑土地保护的“昌图模式”。
多种秸秆覆盖,养地还增产 昌图县位于松辽平原南段,东西山水环抱,中部为漫岗平原,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禽生产加工基地。 “这些年,黑土颜色越来越黑、越来越有营养,随处扒开一块都有十几条蚯蚓。”昌图县亮中桥镇永丰村盛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告诉记者,过去,农户对秸秆覆盖还田接受程度不高,主要是由于技术和操作不当,导致来年播种后的出苗率低。经过几年试验示范,当地探索出多种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不仅“养肥了黑土地”,还保证了出苗率和产量,当地农户普遍接受了保护性耕作模式。 昌图县耕地489.7万亩,“十三五”以来,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3亿斤以上。为守好用好“饭碗田”,筑牢粮食安全底线,近些年,昌图县积极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配合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等部门开展“我帮农民护黑土”等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推广,2011年以来,昌图县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264万亩。 目前,昌图县主要采用四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即秸秆覆盖均匀行技术模式、秸秆覆盖宽窄行技术模式、秸秆覆盖二比空技术模式、秸秆覆盖条带浅旋技术模式,结合配套农机,进行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尤其以后三种模式更具代表性。 记者了解到,当地传统的均匀行种植行距在57厘米,不利于发挥辽北地区光热资源优势,而采用秸秆覆盖“不等行距种植”技术,即“宽窄行”(40-74厘米)“二比空”(57-114厘米)等技术模式,通过调整行距,留出宽行,不仅可以堆放更多的秸秆,使更多的秸秆覆盖还田,还提高了玉米的通风性和透光性,促进玉米增产。昌图县多位农户告诉记者,今年玉米产量预估在每亩2000斤以上。此外,当地为“宽窄行”“二比空”技术模式优化配置了农机具,例如,用5行免耕播种机进行“二比空”种植,用5行收获机进行收获,提高了农机利用效率,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多年来,昌图县探索出以作物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为核心的一整套全程机械化的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体系,拥有一整套技术标准体系、农机配套体系、推广应用体系。 昌图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解宏图介绍,通过机械收获与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与养分综合管理、病虫草害精准防治、休耕轮作等技术环节,减轻土壤的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每亩能提高产量10%-2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70-100元;实行休耕轮作,有针对性地对休闲带进行苗期深松,提升农作物保水抗旱抗倒伏的能力。此外,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支持县内农机企业研发创新,进一步提升保护性耕作装备能力。
畜禽粪污资源化,种养循环一体 “除了四种秸秆覆盖还田模式,我们还会进行秸秆的过腹还田。”盛铁雍告诉记者,牲畜粪便经条垛覆膜促腐堆肥技术等特定方式堆沤发酵成有机肥,既解决了畜禽粪污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 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昌图县生猪饲养量达到368余万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83个,养殖散户在2万户以上。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发展循环农业,还田处理,能够兼顾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 解宏图认为,昌图县进一步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到黑土地保护中,是从一个大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解决黑土地保护问题,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目前,依据养殖规模、畜禽种类、粪污形态等不同,昌图县开展了多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粪污发酵处理还田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五种,即好氧发酵罐处理粪便生产粉剂有机肥还田模式、有机肥厂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还田模式、污水存储池露天氧化发酵还田模式、黑膜密闭囊厌氧发酵处理污水还田模式和黑膜密闭囊厌氧发酵处理全量粪污还田模式。相较于传统露天静置堆肥,这五种技术模式能大幅减轻传统堆肥中产生大量臭气、养分损失严重的问题。 同时,昌图县针对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及小农户等主体的不同养殖规模分类施策,开展猪粪、牛粪、鸡粪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通过畜禽粪污发酵、固体有机肥抛撒、液体有机肥注射施用等技术,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地力的同时,杜绝畜禽粪污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 昌图县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点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100%全配套,大力推广养殖散户将粪污在耕地附近堆沤发酵还田,2021年堆沤发酵还田有机肥274万吨,化肥施用量减少20%。
良机良种配套,智慧农业护航 “合作社通过筛选适合收获机收获的玉米品种,实现了节粮减损,结合种养一体化提升地力,实现了产能保障与提升。”盛铁雍介绍,昌图县实施秸秆覆盖还田、有机肥还田以后,很多农户担心该如何种地。“需要良种良法和配套农机,还要带着农民做,做给农民看。” 李春峰说,前双井镇周边的农户从一开始不接受秸秆覆盖还田和有机肥还田,到现在完全接受,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看到了增收和养地的效果。这样的效果,离不开配套的农机、适宜机收的良种。 2022年,昌图县在三江口镇宝龙村落实千亩玉米制种田,在老城镇东小壕村建立玉米示范展示田,选定适应当地有效积温、土壤、种植模式的审定品种92个,填补了昌图繁种示范基地的空白;精准选择地块,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化控;建设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农科院基地工作站,监测指导耕种防收全过程,加大玉米繁育基地科技支撑。2022年全县推广玉米优良品种6个,特别是推广“二比空”“宽窄行”耐密种植面积22万亩,实现亩均增产100斤的目标。 同时,昌图县还利用大数据智慧农业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大田环境监测、气象环境监测及病虫草害监测,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数字农业体系。目前,昌图县已在老城镇、毛家店镇建成2个智慧农业平台,监测面积2万亩,在老城镇设置核心示范区1000亩,在亮中桥镇设置核心试验区200亩,同时在其他镇设置200亩辐射示范区50个,形成了网格状示范推广监测体系。培育老城镇阳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大型植保无人机作业。 解宏图表示,“昌图模式”解决了黑土地由于土壤侵蚀、高强度翻耕、作物连作、有机肥投入不足等导致的土壤变薄、变硬和变瘦等问题,为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重建黑土地生产生态功能、促进土壤保育及产能提升、推动现代农业及数字农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